台灣正重演香港?你買的不是房子、是計時炸彈
※本文觀點:
標題聳動,一副要嚇死人的樣子!
台灣與香港不同,不要拿香港模式跟台灣對照,這是完全錯誤的比較。而且分析的情況內容隨著兩地之間的不同,結論也就不同!
第一。就少子化而言,雖然兩地都在少子化,少子化會讓需求降低,但並不會讓房價大跌,原因是房價的支撐點有它一定的成本存在著,這是大家一定要知道的事實;例如:營建成本、稅負…等等!
台灣正重演香港?你買的不是房子、是計時炸彈
※本文觀點:
標題聳動,一副要嚇死人的樣子!
台灣與香港不同,不要拿香港模式跟台灣對照,這是完全錯誤的比較。而且分析的情況內容隨著兩地之間的不同,結論也就不同!
第一。就少子化而言,雖然兩地都在少子化,少子化會讓需求降低,但並不會讓房價大跌,原因是房價的支撐點有它一定的成本存在著,這是大家一定要知道的事實;例如:營建成本、稅負…等等!
房價為何跌不下來?專家揭「死撐」背後心理戰
※本文觀點:
房價為何跌不下來?除非全面性經濟崩盤!
房價現在是跌不下來,也漲不上去,房市成交量是持續萎縮,就算是跌下來,大家更不敢買,因為普遍買房者會認為才剛跌,還會再跌,也不敢下手買。
話說回來,全面性經濟崩盤?像大陸房地產一樣,跌到5折、6折,又有幾個自住客敢進場買?大陸房地產跌那麼慘,是因為資金外逃,台灣房地產漲那麼高,是因為台商資金回流,所以台灣這幾年貿易逆差創新高!
房市冷熱差很大,打房、才壓的住上揚的房價
一個開藥局的朋友跟我說她買了房子,是買預售屋,我問她買在哪裡?她跟我說了建案名稱,我問她一坪買多少?她說一坪買130幾萬,我說妳買高樓層啊!她說買2樓,我聽到都有點錯愕!
在我個人認為這個建案的房價應該在120萬左右,而她是買低樓層,卻是買高樓層的房價。
當下我就開玩笑的跟她說:原來開藥局的這麼好賺!賣這麼貴,妳也買的下手?
她跟我說:看原物料一直在上漲,營建成本一直在漲,又要實施碳稅,房價會漲更高,所以才會趕快買!
《財經話題》關稅戰搗亂.房市低迷 央行保留升降息空間
※新聞觀點:
關稅戰引發通膨升溫疑慮,美國Fed延後降息,台灣央行利率維持不變,房市受信用管制、多項租稅手段齊發,房市降溫已見成效,預售屋、新建案、中古屋、交易量縮;稅捐方面:土增稅年減7.4%、契稅年減15.4%、房地合一稅年減18.5%,從房市稅收可看出房市明顯降溫。
房地合一稅上路將滿10年,適用稅率20%屋主也愈來愈多,在有售屋利潤情形之下,願意降價售屋的比例也會愈多,議價率1成2的成交率會比議價率1成內的成交率來的高!
央行至少在這一二年內不會解除信用管制措施,房市低迷景象至少持續到今年底,關稅戰會影響台灣產業有多大,值得觀察;利率、通膨、房價變化、房市成交量、股市、匯市,都跟關稅戰脫不了關係!
房價助攻之元凶
房價猛飆,房市變成了不健全了,所以弄了很多的政策就是為了健全房市!打房政策一波波!我們就要來探討房價為何要上漲?助攻房價上漲的元凶有哪些?
從關稅戰看房價
最近最熱門的就是美國提高關稅、全球恐慌;為什麼加高關稅後果這麼嚴重?因為出口的產品加了關稅,東西漲價了,產品變貴了!
一樣的道理看房市不是相同嗎?以前沒有房地合一稅,賣不動產只需試算土地增值稅,買的話就是契稅,土地的話就是再加印花稅,現在多了房地合一稅不是變成成本把它往上加,房價就是這樣墊上來,不是變貴了!
川普2.0『關稅戰』牽動台灣的經濟隱憂
美國號稱的「對等關稅」,超過180個國家出口受到衝擊,川普此舉無異是要把製造業拉到美國設廠;全球產業供應鏈將重組。
在短期內台灣的經濟成長受到衝擊是必然的!我詢問了在光華商場販售電腦的業者,他跟我說早在關稅戰實施前,這些電子產品設廠在大陸的廠商早就先提高了2~3成的售價,至於會不會去美國設廠還在評估之中!
提高關稅若是自行吸收,其盈餘將立即受到30%以上的衝擊,如果轉嫁給消費者,則需求可能因此減少,對訂單和盈餘的侵蝕將持續超過30%。
這波的關稅大戰勢必影響全球貿易額萎縮,在通膨上升、經濟力衰退的情況下,牽動著台灣各行各業的生存與去留,也埋下了經濟隱憂。
3月房屋買賣移轉棟數未見起色 台南年減46%
※本文觀點:
打房一旦打下去,房價是漲不上去、但也不會大跌…死的是成交量!
川普2.0關稅戰4月3日開始實施了,對至少180多個國家課徵至少10%至50%不等關稅,台灣被課32%關稅,不但經濟成長將衰退,還將導致通膨上漲,全球恐發生經濟大蕭條…停滯性通膨的效應將發生!
我看接下來政府也無能為力再打房了,也不必打了!
海悅王俊傑:房市反轉 建商得多點「嫁妝」 籲放寬第2戶限貸
※本文觀點:
放寬第二戶貸款成數是有必要的!
台灣的經濟奇蹟是靠中小企業起家才有了現在的成果,早期的住家即工廠,一路走來、克苦耐勞才有現在的勞動成果。
再加上產業結構一直在轉變,產業一直在創新求變,電商興起就是一個例子。
啞巴兒子全在這!雙北「這7區」租金漲勢破1成
※本文觀點:
央行打房,房市成交量下修,有些專家學者就在那邊大放厥詞說房價開始要大跌?
看租金漲勢就可以知道房價會不會大跌了。
為什麼政府蓋了那麼多的社會住宅,租金還在上漲?為什麼鼓勵多屋族當公益出租人出租房屋,房屋稅、所得稅減免,租金還在上漲呢?
買房不如買地? 新北市女地主平均持有土地面積375坪
※本文觀點:
女力抬頭,臺灣少子化,不婚不生的比例偏高,造成女性繼承的比例也向上攀升,職場上女性就業比例也大增,經濟實力大增之下,女性獲得不動產比例自然大增。再加上一般家庭若是男方在外打拼奔波事業,產權登記大多會登記在太太名下…從以上跡象及習性上顯示,北部不動產登記女性名下比例會大於中南部。
買房不如買地?就現階段而言,個人認為資金夠的話(前提是資金要夠),買地是比買房好!
為什麼呢?
單坪35萬就達標!「豪宅」定義再修改 專家直批5缺失
※新聞觀點:
個人對李同榮榮譽理事長對財政部對於舊制房屋出售的加稅批判,深表認同。很顯然的,這種加稅手法只會增加購買價格轉嫁到房價上,肥了稅收,而增稅卻把它說成實現「居住正義」,讓我想到美國總統川普曾說過要跟各國收「保護費」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而賣了所謂『高價住宅』的人申報綜合所得總額申報時收入增加了,相對的要繳的所得稅也增加了,國民人均所得大增,政府是既要面子又要裡子!
用不斷上漲的房價出售賺取的價差,灌水灌到人民所得增加,創造所謂的國民人均所得增加!
從2016年實施房地合一稅新制後國民人均所得年年成長,2016年為600854元一直到2023年為853306元,7年來國民人均所得多了252452元,軍公教從105年起至113年止,總過調過3次,分別是107年3%、111年4%、113年4%;共計調高了11%,而反觀我們的國民人均所得這7年來總共成長了42%,再看我們的每人基本生活費(財政部臺北國稅局資料)106年166000元、107年171000元、108年175000元、109年182000元、110年192000元、111年196000元、112年202000元、113年210000元;國民人均所得的成長與財政部的每人基本生活費不成正比,人民就要實質課稅、政府的免稅額度就給你牛步化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