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悅王俊傑:房市反轉 建商得多點「嫁妝」 籲放寬第2戶限貸
※本文觀點:
放寬第二戶貸款成數是有必要的!
台灣的經濟奇蹟是靠中小企業起家才有了現在的成果,早期的住家即工廠,一路走來、克苦耐勞才有現在的勞動成果。
再加上產業結構一直在轉變,產業一直在創新求變,電商興起就是一個例子。
海悅王俊傑:房市反轉 建商得多點「嫁妝」 籲放寬第2戶限貸
※本文觀點:
放寬第二戶貸款成數是有必要的!
台灣的經濟奇蹟是靠中小企業起家才有了現在的成果,早期的住家即工廠,一路走來、克苦耐勞才有現在的勞動成果。
再加上產業結構一直在轉變,產業一直在創新求變,電商興起就是一個例子。
啞巴兒子全在這!雙北「這7區」租金漲勢破1成
※本文觀點:
央行打房,房市成交量下修,有些專家學者就在那邊大放厥詞說房價開始要大跌?
看租金漲勢就可以知道房價會不會大跌了。
為什麼政府蓋了那麼多的社會住宅,租金還在上漲?為什麼鼓勵多屋族當公益出租人出租房屋,房屋稅、所得稅減免,租金還在上漲呢?
買房不如買地? 新北市女地主平均持有土地面積375坪
※本文觀點:
女力抬頭,臺灣少子化,不婚不生的比例偏高,造成女性繼承的比例也向上攀升,職場上女性就業比例也大增,經濟實力大增之下,女性獲得不動產比例自然大增。再加上一般家庭若是男方在外打拼奔波事業,產權登記大多會登記在太太名下…從以上跡象及習性上顯示,北部不動產登記女性名下比例會大於中南部。
買房不如買地?就現階段而言,個人認為資金夠的話(前提是資金要夠),買地是比買房好!
為什麼呢?
單坪35萬就達標!「豪宅」定義再修改 專家直批5缺失
※新聞觀點:
個人對李同榮榮譽理事長對財政部對於舊制房屋出售的加稅批判,深表認同。很顯然的,這種加稅手法只會增加購買價格轉嫁到房價上,肥了稅收,而增稅卻把它說成實現「居住正義」,讓我想到美國總統川普曾說過要跟各國收「保護費」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而賣了所謂『高價住宅』的人申報綜合所得總額申報時收入增加了,相對的要繳的所得稅也增加了,國民人均所得大增,政府是既要面子又要裡子!
用不斷上漲的房價出售賺取的價差,灌水灌到人民所得增加,創造所謂的國民人均所得增加!
從2016年實施房地合一稅新制後國民人均所得年年成長,2016年為600854元一直到2023年為853306元,7年來國民人均所得多了252452元,軍公教從105年起至113年止,總過調過3次,分別是107年3%、111年4%、113年4%;共計調高了11%,而反觀我們的國民人均所得這7年來總共成長了42%,再看我們的每人基本生活費(財政部臺北國稅局資料)106年166000元、107年171000元、108年175000元、109年182000元、110年192000元、111年196000元、112年202000元、113年210000元;國民人均所得的成長與財政部的每人基本生活費不成正比,人民就要實質課稅、政府的免稅額度就給你牛步化多一點!
央行打房政策狠就章,造成市場一團亂,購屋族群貸款不足,錢無著落,恐被斷頭(一)
央行打房政策宣佈後才僅僅5天市場上就已經一團亂,多年前購買的預售屋族群,在興建過程中分期繳納工程款,如今完工了、要辦對保,卻面對央行頒布史上最嚴苛之『限貸令』,造成貸款成數縮水,購屋者須籌措大筆自備款…若無法籌足…恐面臨違約問題,情況嚴重恐被斷頭、多年心血、恐成幻影、付諸東流!
央行為了怕房市泡沫化,提前因應!來個『狠就章』、並且迅雷不及掩耳、急急如律令!但就房市這幾年的價格飛漲,若央行認為顯不相當、或是華而不實,是否該找出病因、從根源下手?
房價太高、全民皆知、為何還是有人要買
全台灣的成年人,有在賺錢的、都知道現在房價太高!房價為何太高?因為有三高:高營建成本、高稅負負擔、高通膨;後二者政府一概不承認它太高!就好像小孩不知父母賺錢的辛苦與累。
「金龍海嘯」,房產業剉咧等?
疫情過後,房價不斷攀升…助漲原因不外是營建成本大漲、稅制墊高房價成本、新青安房貸助漲、購屋抗通膨、台商資金回流、等五大基因!
於是房市跟股市一樣…不斷創新高!但房市可不像股市一樣今天漲、明天跌;若論投機心態,則房市比股市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小蝦米見大鯨魚!更何況政府創設了房地合一稅機制,連預售屋都納管。
為什麼房價那麼高、還是有人買?
因為營建成本高+通膨+低利率;讓首購族不得不搶、讓換屋族不得不超前部署、讓高資產族群不得不購屋抗通膨、讓有閒錢者趁勢而為、讓投機者進場套利!
搞個『限貸令』,那又何必開辦『新青安』房貸
央行最近頒布個『限貸令』,只因房價高漲,很多銀行貸款接近滿水位,為讓房市降溫,因此使出狠招,讓很多購屋族面臨「貸款成數不足、須自備款補足」、「提高貸款成數、利率調升」、「補足自備款、另尋借款管道」‥等等!
新青安房貸的誘因就是因為超低房貸利率、還款年限拉長、讓購屋族『養的起未來』!所以跑出來許多購屋買氣;但房價上漲歸根究底還是要回到三大方面:『營建成本』+『土地成本』+『稅負負擔』
【營建成本】
蓋房子需要人蓋吧!臺灣頭到臺灣尾都在興建工程、從公共工程到興建廠房、蓋廠辦、社會住宅、集合住宅大樓、甚至整建、修繕、外牆拉皮‥等等!都需要大量勞工、臺灣少子化、營造業缺工、高齡化勞工、工資上漲、缺工嚴重、再加上建築材料上漲;全部反映在建築成本上。
營建成本高漲、房價豈能下修?
案例分析:
以新北市三重區某6米巷工地為例:規劃地上9樓、地下2樓,鋼筋混凝土造;機械車位、營建坪448.67坪;地上346.89坪、地下101.78坪;合建分配建商55%地主45%!
營建費用
448.67坪×28萬=12563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