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4月15日工商時報社論所持的觀點係引用片斷數據及偏頗解讀,是否公允相信社會自有公評,國發會特別説明
日期:107-04-15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針對今日工商時報社論所持的觀點係引用片斷數據及偏頗解讀,是否公允相信社會自有公評,國發會特別説明如下:

 

國家發展委員會

107.4.15

馬政府時代向中國大陸傾斜的一中政策,造成企業採降低成本的生產模式、大量企業西進,錯失了產業轉型升級的良機,埋下當前台灣經濟困境的種子。

台灣經濟面臨的問題其實存在已久,但沒有即時處理,拖延至今,才要找解決良方,「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是非常困難的事。

外界若用片段的數據來解讀台灣經濟全貌,是見樹不見林。

投資、出口、就業、分配都是新政府致力改善的重要經濟課題,要有效解決,必須誠實、勇於面對沈疴,這些都與已經問題叢生的產業、經濟結構有關,新政府的努力歷歷可數,方向正確,但既是沈疴,要期待一年多就有翻轉的速效,未免失之過苛;無視政策、無具體建議丶報憂不報喜,實在無助於解決問題。

 

十一、二年前,民進黨前次執政末期時,我國的投資率將近三成,前政府執政八年下來,投資率低迷到只剩二成。

投資不振,除了過去房地產市場發展失當、大幅吸金外,缺乏新的產業丶投資標的更是要點。

105年5月新政府上任以來,以振興經濟、建設臺灣為施政主軸,除積極推動「5+2」產業創新計畫、設置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優化新創事業環境,建構完善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外,更積極改善投資環境,進而讓就業機會增加,帶動薪資提高,各項施政成果已陸續展現。

一、經濟成長穩健

依行政院主計總處初步統計,去(106)年我國經濟成長率為2.86%,為近3 年來最佳。

近期國內經濟指標持續好轉,行政院主計總處預測今(107)年我國經濟成長率為2.42%,續呈穩健成長;其中民間消費成長率預測為2.45%,優於去年2.34%,主因國內就業市場改善,加上基本工資及軍公教待遇調高,帶動企業加薪轉為積極,可望推升消費動能;固定投資成長率預測為4.46%,動能可望較去年0.01%明顯增加,主因主計總處對民間固定投資更為樂觀。

二、投資已經轉佳

政府積極召開加速投資台灣會議,推出200多項法規鬆綁、推動前瞻基礎建設等計畫、「5+2」產業創新計畫,拉抬民間信心,投資率已有起色。106年第4季製造業國內固定資產增購(不含土地)3,202億元,較上季明顯回增38.3%。

 

主計總處預估,接下來政策進一步發酵後,107年我國投資率可達20.7%,不只終止連七年下滑跌勢,且攀上近四年高點,預估半導體、機械、營建業未來可持續挹注投資動能。

僑外招商投資部分,106年投資金額為新臺幣4,095億元,較105年之3,608億元成長13.5%;國內投資部分,106年投資金額為新臺幣1兆3,860億元,較105年之8,445億元成長64.1%,顯見國內外企業來臺投資均有成長。

105年6月迄今,5億元臺幣以上投資臺灣的案件,共756件,投資金額約3兆470億元,號召外商投資台灣也得到熱烈的回響。例如,在半導體產業,台積電投資南科及中科設5奈米級7奈米晶圓廠1兆2000億元、華邦電於南科設立新廠3,500億元;在智慧機械產業,喬樁金屬於中科建置智慧生產工廠43億元、台中精機於台中興建全球營運總部15億元,在亞洲矽谷產業,聲寶於台南設智能家電新廠26億元、美商微軟在台設立AI研發中心10億元;在生技產業,精華光學於汐止投資隱形眼鏡新產線20億元、大江生醫於屏東設保健食品產線15億元,其他產業也持續投資,如義美食品於桃園擴建食品產線20億元等。

 

三、外貿持續成長

106年我國出口成長13.2%,創100年以來最大增幅,出口金額為3172.5億美元,亦為有史以來高;今年3月出口金額達299.9億美元,為歷年來單月最高,累計第1季出口較去年同期擴增10.6%,顯示我國經貿仍穩健成長。

我國的出口排名近年來變動不大,若說有隱憂,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加劇以及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連結過深,都是亟待改善的問題,這些隱憂造成的問題在此次美中貿易摩擦中已浮現出來。

 

新政府一方面改善產業結構來調整出口結構,一方面致力多元化市場,除新南向外,也努力連結美、歐、日,才能創造更高附加價值。

 

服務貿易排名無法提升,正顯示我國高階服務業過去缺乏良好發展的困境,如何透過產業創新來克服,正是新政府努力的方向。

四、旅行收入逐季改善

改善觀光收入與出口同屬經常帳收入,也同樣面對必須捨營收、提高附加價值的努力。過去前政府以人數為傲,旅遊品質則備受詬病,如今我國觀光客人數並未減少,旅遊品質則日見提升。旅行收支逆差雖已經連續三年呈現逆差,但去年第 4 季旅行收入已經由前三季的負成長轉為增加 7.5%,去年整體來台旅客人次略增 0.5%。

五、薪資已見回升

實質薪資與非典型就業都與產業結構有關,不同以往,新政府願意勇於就源頭解決這些問題。

 

事實上,實質經常性薪資不可能瞬間飛升,這兩年已逐漸提升,逆轉先前局勢,更重要的是,106年每人每月實質總薪資47,271元,已創下歷史新高;而在前政府期間,不但實質經常性薪資倒退,連實質總薪資也是倒退的。

新政府不會以此自滿,將持續落實產業創新計畫,實質薪資的再突破丶全時工作機會的提升,應都指日可待。

近期推動的重要措施包括:推動「5+2」產業創新計畫,設置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召開加速投資臺灣專案會議,排除各項投資障礙;透過政府帶頭替軍公教人員加薪加薪,帶動國內企業為員工加薪;調升基本工資以改善勞工薪資待遇,自107年起基本工資月薪調整為22,000元、時薪調升至140元;落實「中小企業發展條例」之加薪抵稅。

六、就業人口持續擴增

台灣99年以來就業人口持續擴增,並未受人口結構因素影響,106年達1,135萬人,且預估121年以前15歳以上人口還是成長,就業人數可望穩步增加。

惟鑑於人口結構變化導致勞動力減少是事實,許多國家都面對類似問題,我們開始積極解決少子化問題,但不可能瞬間提升勞動力,因此透過亞洲.矽谷計畫發展物聯網,智慧機械計畫發展工業 4.0,都是積極的應對之道。

增加青年就業力與婦女勞參力亦是努力的方向,整合資源提升青年就業力,讓青年從學校體系、職業訓練體系,有效聯結企業所需技能,進而讓青年初次尋職即具備良好就業能力;持續落實育嬰留職停薪政策,縮減兩性申請比例落差,並鼓勵企業擴大推動工作與生活平衡措施,支持企業營造友善職場,以提升女性勞動參與機會,擴大人力與人才來源。

七、非典就業比重較亞鄰為低

我國非典就業占總就業比重僅小幅上升,106年我國非典業占比僅約7.11%,僅較99年6.92%微幅上升。其中從事非典工作者,多係為兼顧家庭、求學等工作需求(占32.45%),或偏好此種工作(只14.6%)。

同時,台灣不論是部分工時工作者(我國:3.2%,韓國:10.9%、日本:22.8%)及臨時性受僱者(我國:2.5%,韓國:21.9%、日本:7.2%)均明確為低。

面對數位科技浪潮來襲,將影響勞動市場的工作型態,我們也將加強鎖定中低階技術工作者的技能升級,以多面向提升我國工作者的工作技能;以及彈性調整勞動法規及社會安全制度,擴大就業保障範圍,並提高勞動市場的彈性及流動性,以因應未來對於新型工作模式的需求。

八、所得分配已經改善

解決分配惡化、經濟成長果實難以全民共享的沈疴,更不可能是一年多時間就能成事,它是所有經濟政策成果的總展現。

唯有落實產業創新計畫,不斷提供新的丶高薪的工作機會,所得分配與受僱人員報酬的比例才能真正獲得改善。

國際間多以吉尼係數作為衡量的指標,105年吉尼係數為0.336,較104年略減0.002,低於國際警戒線0.4,顯見所得分配已略有改善。

整體而言,我國所得分配狀況相對東亞各國(日、韓、星、港)及英、美均佳。

 

台灣經濟的問題與困境在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足,導致薪資與分配問題惡化。

事實上,臺灣過去錯失了許多改革契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誤認中國是臺灣經濟發展的助力。

過去,臺灣的對外投資與經貿高度連結中國,初期藉由其廉價的生產要素的確為台商及臺灣的中間財出口帶來榮景。

然而短期榮景帶來的長期代價逐漸浮現。

經過近二年的努力,去年的各項經濟數據已往正向成長邁進,今年內需前瞻+產業創新執行力一一實現,相信可以看到更好的經濟發展前景。

 

去年經濟成長率2.86%為近3年來最佳、失業率3.76%創17年最低、出口年增率13.2%為7年最大增幅、外銷訂單4,92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觀光客來臺人數持續突破1千萬人、上市櫃公司總營收32.7兆元創新高、股市10,643點創28年來新高。

我們知道民眾期許之深,我們要坦誠、務實、勇敢面對問題,提出一項項重要政策。我們歡迎有建設性的政策建言。

無視進步與努力、刻意報憂不報喜的意見,並無助於國家發展。

arrow
arrow

    房地產買賣陳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